本文目录
更作为姓氏怎么读
曾姓为传统汉族姓氏,最初发源于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苍山县)西北一带。夏王少康封地给小儿子曲烈作为子爵王国,称为鄫子国。后鄫国被灭,鄫国太子巫出奔邻近的鲁国,用原国名“鄫”为姓氏,但除去了邑旁(阝),表示离开故城,不忘先祖,称为“曾”。
中国历史曾出现许多曾姓名人,如春秋时期孔门七十二贤之一曾子、北宋文学家曾巩、晚清重臣曾国藩等。

扩展资料
曾姓起源于姒姓。
黄帝的第25子叫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鲧生禹。据说鲧的妻子因梦食薏苡而生禹,当时的舜帝就赐予禹姒姓。发明甑的曾人部落,是姒姓部落的一支。禹治水成功,舜将帝位禅让给禹。禹的儿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国号夏后氏。
夏朝建都于阳城,即今河南禹州市。夏王少康封其次子曲烈为甑子爵,在甑(今山东临沂市兰陵县向城镇)建立鄫国。古代习惯以封地为姓,曲烈便从此姓鄫。实力并不强大的鄫国历经夏、商、周,直到春秋,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国所灭。
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其后代用原国名“鄫”为氏,除去邑旁(阝),表示离开故城,不忘先祖,称为“曾”。
曾姓长久以来,一脉传自禹的后裔太子巫,名副其实的4000年前是一家,故有“天下一曾无二曾”的说法。
曾姓的来源和历史简介
曾氏立姓之后,一直活动在河南、山东。姒姓鄫子国灭后,太子曾巫逃奔鲁国,其子为鲁国季氏宰,五代孙曾参为孔子的学生,即大名鼎鼎的曾子。因此,山东地区是曾氏最早的发源地和发祥地。秦汉时期,曾姓向河北、陕西、湖南、江西等地迁移,尤其在江西地区繁衍昌盛。

曾姓历史名人:
曾国藩(1811-1872):清末洋务派和湘军首领。原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道光进士,曾任内阁学士、两江总督等职,后病死于南京。有《曾文正公全集》。
曾子:即曾参,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今山东费县)人,他是孔子的弟子,以孝著称。相传《大学》是他所著,被后世儒家称为“宗圣”。
曾姓的来源和历史简介
曾姓的来源和历史是:曾姓起源于姒姓。黄帝的第25子叫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鲧生禹。据说鲧的妻子因梦食薏苡而生禹,当时的舜帝就赐予禹姒姓。发明甑的曾人部落,是姒姓部落的一支。禹治水成功,舜将帝位禅让给禹。禹的儿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国号夏后氏。
夏朝建都于阳城,即今河南禹州市。夏王少康封其次子曲烈为甑子爵,在甑(今山东临沂市兰陵县向城镇)建立鄫国。古代习惯以封地为姓,曲烈便从此姓鄫。
实力并不强大的鄫国历经夏、商、周,直到春秋,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国所灭。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其后代用原国名“鄫”为氏,除去邑旁(阝),表示离开故城,不忘先祖,称为“曾”。曾姓长久以来,一脉传自禹的后裔太子巫,名副其实的4000年前是一家,故有“天下一曾无二曾”的说。

曾姓的迁徙分布:
秦汉期间,曾姓人因一直以“孝”著称,被封建统治者尊为“宗圣”。曾参长子曾元八世孙曾乐,曾为西汉山阴县都乡侯,曾乐之子涣有二子:旃、光。
光的四世孙顼家望于扶风(今陕西省兴平东南),是为扶风房,其二子玉、昌分别徙于冀州、青州。秦汉时,由于战乱等原因,曾姓从原本活动的山东、河南一带,迁移进入了河北、湖南、陕西、江西、广东等省。
以上内容参考:
姓氏曾的来源,历史
曾氏源於「鄫」或「缯」,根据《辞海》中记载:「鄫,古国名,姒姓,在今山东苍山西北,公元前567年为莒所灭。」曾氏源自春秋时代鄫国的太子巫,系出上古的圣君夏禹。相传帝舜时,夏禹的母亲因在梦境中食薏苡而诞下了他,故此帝舜便赐予夏禹姒姓。
据古老的姓氏传书《世本》记载:「系出姒姓,夏少康封少子曲烈於鄫,后为莒灭,鄫太子巫仕鲁,去邑为曾氏。」夏禹的第五代孙少康得贤人相助下,使夏室中兴,分封其幼儿曲烈於鄫(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后来,於公元前567年鄫国被莒所灭,太子巫逃亡到邻近的鲁国,他叹曰:「城邑已失,留邑何在。」他本欲以故国「鄫」为姓,但感叹封邑已失,故删去邑部(邑部为「」),改姓为「曾」。这一段历史缘由在其他姓氏古籍,如《姓纂》、《姓氏考略》等,也有相同的记载。
纯粹的宗族源流
「天下一曾无二曾」,曾氏只有一个祖宗——曾巫。然而,在中华民族中,许多姓氏虽然同字,但也可能源自不同地方或直系不同的祖宗,有些更无法确实地追查祖源。但经专家及学者的考证,长久以来曾姓从未发现经其他姓氏改姓或冒姓,姓氏来源既清楚且纯正。曾氏后人对其祖籍深感认同,无论迁移到何处,也会自称为山东人士,更於祖宗牌位及祠堂宗庙上列明「山东武城」或「鲁国堂」,而且在堂联上亦清晰写上祖籍於鄫国,如「望居鲁郡,源起鄫国」。
儒家宗师为曾族添荣
曾氏自古以来具有崇高地位,成为名门大族,历史当中出现过不少杰出人士,为氏族赢到荣誉。曾氏出现一位儒家宗师——曾子,是孔子的高徒,曾氏的代表人物,故此曾氏多自称为曾子的后裔。《辞海》记载「曾子,春秋末鲁国南武城,名参,字子与,孔子学生,以孝著称。」他曾著书《孝经》,被历代君主封为「宗圣」。
在封建社会,统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因此曾子思想影响不断扩大,地位亦因此提高。曾氏家族与孔、孟、颜三大家族,获得历代统治者的尊重及赞赏,被表扬为「四圣」。「四圣」之嫡系世代封袭,能享有朝廷的优惠和特权。
排行38
人口六百万
字辈是辈份的代表字,辈份标志世系次序及宗族内部等级身份高低,故此古时每个家族对字辈均十分讲究。特别是名门望族,要求更为严格,家中子孙取名,必定按照族中字辈排列,以识别其出身。自孔子被封为「至圣先师」,其后人均可获封为「衍圣公」,历朝皇帝亦偶有赐名。直至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於乾隆九年下旨,赐孟、曾、颜的后人,可与孔府子孙共同沿用统一的五十个字辈,地位显赫。
曾氏家族的子嗣散播到世界各地,自曲烈封於鄫国至今,已持续4600多年,全球的曾姓人士约有650万人,在中华民族22000个姓氏中,人数占第38位。
以上就是关于曾姓的来源简介,更作为姓氏怎么读的全部内容,以及曾姓的来源 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蒲公英】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35014927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