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慈城镇的名称由来和历史
慈城,建城于二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时期,为越王勾践筑,城址在慈城西南王家坝。
史称“句余”、“句章”。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采访使齐瀚向朝廷奏请,划越州东部的区域另设明州(宁波),而明州下面原句章故地置为一县。
朝廷委派名相房玄龄的孙子房琯为首任县令。
房县令踏遍句章的山山水水,选择九龙戏珠的今慈城之地,作为风水宝地迁建县治。
登上慈城城北的浮碧山,当他眺望东北阚峰下巍峨耸立的董孝子祠时,不禁为董黯(汉代名儒董仲舒六世孙)“汲水奉母”的事迹所感动,就把县名句章改为“慈溪”。
而后人们习惯把慈溪县城简称为“慈城”。
尽管“慈城”的称谓出现在宋元文人的笔下,明清史志的记载,但官方还是把慈城称为“慈溪”、“县城”、“邑城”、“县治”。
慈溪四乡百姓称慈城为“慈溪”、“城里”、“城里厢”。
而外县人称慈城为“慈溪”、“慈溪县城”、“慈溪县治”“慈溪城”。
到了民国时慈城曾分为孝东、孝西两镇,后合二为一,称之为“孝中镇”。
作为县治的慈城,是慈溪县的心脏。
从公元738年至1954年,历经风雨1200多年。
还产生了许多诸如“慈水”、“溪上”、“孝溪”、“孝水”、“三孝乡”等别称和俗称。
1954年的10月慈溪县治迁址三北浒山,作为原慈溪县城的慈城,改称为“慈溪镇”,后又改为“慈城镇”,一直使用至今。
鸦片战争和慈禧太后有关系吗
慈溪由来:因治南有溪,东汉董黯“母慈子孝”传说而得名。春秋时就已经有慈溪这个地名了,所以慈禧和慈溪是没有关系的,只不过是名字相像而已。
慈溪的由来
治南有溪,东汉董黯孝感动天,挖泉水治母病,以慈名溪,以溪名县,慈溪得之。慈溪,因治南有溪,东汉董黯“母慈子孝”而得名,地处东海之滨,杭州湾南岸。东离宁波60公里,北距上海148公里,西至杭州138公里,是长江三角洲南翼环杭州湾地区沪、杭、甬三大都市经济金三角的中心。
地形地貌:慈溪地势南高北低,呈丘陵、平原、滩涂三级台阶状朝杭州湾展开。南部丘陵属翠屏山丘陵区,系四明山余脉,东西走向,绵延40余公里,约占慈溪市境面积的十分之二。东端低丘,海拔100米左右;中部300~400之间;至石堰乡,地层下陷为东横河;逾河西端,高100~200米。主要山峰有达蓬山、五磊山、大霖山、老鸦山、东栲栳山,最高峰老鸦山塌脑岗海拔446米。地层成因单一,属侵蚀剥蚀地貌。
慈溪名字由来的故事
慈溪,县治在今之慈城。因治南有溪,东汉董黯“母慈子孝”传说而得名。1954年行政区域调整,现市境为原慈溪、余姚、镇海三县的北部组成(俗称“三北”),1988年10月撤县设市。慈溪自然条件优越,气候常年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市境东南部为低山丘陵区,林木果品繁多;中西部为辽阔平原,土壤肥沃,特产丰富,盛产果蔬等农特产品;北部为杭州湾,拥有长达77公里的海岸线,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海涂资源,近期可围垦开发的海涂近10余万亩,是全省土地后备资源最丰足的地区之一。慈溪拥有三大传统的区域特色文化:青瓷文化、围垦文化、移民文化。在晋唐时期,慈溪上林湖青瓷远销海外,架起了通往世界的“海上丝绸之路”。
以上就是关于慈溪地名的由来,慈城镇的名称由来和历史的全部内容,以及慈溪的由来 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蒲公英】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35014927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