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中国上古时期大禹造的九鼎是什么
关于九鼎的真假、来历,其实大家根本上都是共识的,即:九鼎真实存在,由大禹收集九州之金属所铸,但是关于九鼎之去向两千年来却众口一词。以下自己从古代历史文献和天文学问,剖析九鼎所藏之地的可能性。

九鼎的来历和铸造目的
在《左传》中记载:
昔禹收九牧之金,铸鼎以象物,使人知神奸,不逢恶气。夏禹之时,令远方图画山川奇特之物,使九州之牧贡金铸鼎以象之,令人知鬼神百物之外形而备之,故人入山林川泽,魑魅罔两莫能逢之。恶气谓罔两之类。
可见,大禹铸造九鼎,并非之前传说的把天下的兵器都收集起来,而是由九州之官所供奉的,铸造的目的有点像现代的百科全书,将各地的奇特之事铸造在鼎上,让人们都能看到,到了各地,就不会猎奇,被没见过的东西吓坏。说白了就是各地的中央志,者也一算是中国最早的一书,起到的功用是教育启蒙。
从其功用上来看,大禹铸造九鼎是为了众人看到,因而不可能存在在王宫里,应该寄存在夏都的某一个公共广场,因而最早的夏都是九鼎的第一个寄存地点。

关于九鼎的去向,史书上有两条重要记载:
一、九鼎由夏传承至周末,最后落于泗水之中
《左传·宣公三年》:“ 楚子 伐 陆浑 之戎,遂至于雒 ,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 劳楚子 , 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禹铸九鼎, 三代视之为国宝。 楚王问鼎,有取而代周之意。
由此可见,到东周(前606年),九鼎仍然在洛阳,并成为国度权利的意味。
遭德则兴,迁于商、周;周德既衰,鼎乃消亡。
史记曰,周鼎亡入泗水中,秦始皇过彭城,斋戒,欲出周鼎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不得。
泗水大约位于今天山东菏泽和江苏徐州一带,从秦始皇的行为来看,很显然九鼎在徐州泗水的肯能下较大,或者曾经是有人发现了九鼎确实切证据,才肯亲身斋戒,建造祠堂,并派千余人下水去打捞,固然没有得到。
二、东汉永平六年(66年)宝鼎出土于王雒山
《后汉书卷二 显宗孝明帝纪第二》记载:
二月,王雒山出宝鼎,庐江太守献之。
王雒山的详细位置难以考证,不过庐江太守却透显露其出土位置应该就在庐江(今合肥)。关于这件事东汉史学家班固还特地写了一首《宝鼎诗》,细致记载了这个鼎的情形:
岳修贡兮川效珍。
吐金景兮歊浮云。宝鼎见兮色纷缊。焕其炳兮被龙文。登祖庙兮享圣神。昭灵德兮弥亿年。
从诗文的描绘来看,这个鼎应该就是大禹、周之九鼎。

很可惜,尔后这个宝鼎也下落不明,从此消逝于江湖和历史之中……
因而,经过这些文献能够梳理出九鼎大致的位置,应该在山东江苏一带,即黄河淮河流域,至于详细位置,需求后人去发掘和考古才干找到。
夏朝九鼎下落之谜
根据《国语》《史记》《左传》等史料记载,大禹曾经铸造过九鼎,是国家权力的最高象征。《史记》载“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之所以是九个鼎,是因为当时有九州,每一个州的长官为牧,汉代叫做“州牧”。这里的九州应该是九个部落或者九个诸侯。九鼎就象征着大禹对九个诸侯的宗主权。

从此,鼎就成为了中国古代权力的象征。而拥有大禹铸造的九鼎,就成为了正统的象征。夏朝灭亡后,九鼎被商朝搬走;商朝灭亡后,九鼎又被搬到了东都洛阳,即所谓的“定鼎洛邑”。《墨子》说:“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夏后、殷、周之相受也”。九鼎在夏商周三代的传承,也是其王朝更替的表现。
至少在春秋时期,九鼎还在一直在洛阳的。公元前607年,楚庄王北伐陆浑之戎,到达了洛阳,将军队驻扎于洛阳附近。此时周王派遣王孙满去会见楚庄王,楚庄王就问鼎的大小和轻重,有对周天子取而代之的想法,这就是著名的“问鼎中原”。战国前期,九鼎也同样在洛阳。前307年,秦武王经过宜阳之战,打通了通往关东的通道。胜利之余,他和大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等到洛阳比赛举“龙文赤鼎”,结果两眼出血,胫骨折断,气绝而亡。

到了战国后期,九鼎就消失了。前249年,秦国最终灭了周国,占据了洛阳,但是却没有发现九鼎。清代的王先谦认为,周王东迁之后,各诸侯国都想夺取九鼎,导致危机四伏。而周王又面临严重的财政困难,于是就把九鼎销毁了铸造为铜钱,对外则宣称九鼎不知去向。然而,他的说法没有任何史料证明,难以让人相信。

实际上,在《史记》中有九鼎去向的一些线索。《史记·封禅书》:“其后百二十岁而秦灭周,周之九鼎入于秦。或曰宋太丘社亡,而鼎没于泗水彭城下。”这里出现两个说法,一个说法就是秦灭周后,九鼎被秦国迁徙到了咸阳;第二个说法就是九鼎早已搬到了宋国,后来在徐州沉没到了泗水之中。古代的徐州范围比今天大,包括山东南部一带。第一个说法之所以不被人们接受,就是因为秦朝和之后的朝代都没有看到过九鼎。

第二个说法似乎更可信,因为汉代的人们记得秦始皇曾经在徐州泗水打捞过九鼎,但是并没有打捞成功。《秦始皇本纪》记载前219年,秦始皇在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不得。”汉朝的砖瓦像有秦始皇《泗水捞鼎》的绘画。汉初许多人都是从秦朝过来的,对这段历史应该是比较清楚的。
问题是,为什么九鼎会被迁徙到宋国呢?这依然和秦国有关。秦人虽然被关东六国污蔑为“西戎”,实际上秦人是东夷嬴姓后裔,和徐国是同属于一族。周灭商后,秦人西迁到了关中,帮助周天子守西垂边疆,于是在关中发迹。所以,周朝的关东诸侯实际上基本来源于关中,而秦人贵族来源于东方徐州一带。徐州算是战国时代一个特殊的地方。早在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就在徐州相王,相互承认其地位,平分霸主。

秦国在得到九鼎之后,就将九鼎运往了徐州进行祭司,之后也放在这里。班固记载是在周显王之四十二年(前327年)沉没到泗水的,小编认为这个记载不可信,因为后来还有秦武王在洛阳举鼎之事。秦国能够迁徙九鼎到徐州,至少也是战国后期。前286年,齐国灭宋国,于是将陶邑(今菏泽定陶)送给了赵国李兑,之后又被赵国用来换取了秦国占据的河东九城,从此陶邑成为了秦国的飞地。秦国极有可能在这个时候将九鼎迁徙过来。前254年,陶邑被魏国攻陷,可能九鼎也不知道去向了。

泗水取鼎
秦始皇打捞九鼎没有成功,汉朝的皇帝也希望得到九鼎。前164年,方士新垣平说“周鼎亡在泗水中,今河溢通泗,臣望东北汾阴直有金宝气,意周鼎其出乎”。他很快就因诈称“金宝气”被诛杀。但是后来的汉武帝十分迷信神仙,于是在山西发现一个鼎,于是改年号为“元鼎”。这个鼎极有可能是伪造的。武则天时期,就直接自己铸造新的九鼎,北宋时期也铸造了新九鼎。
中国古代九鼎去哪里了
我们知道大禹治水后将天下划分为,徐州,冀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等九个州,为此他命人用青铜打造了九个鼎,每个鼎上都刻有本州有代表性的名山大川。九鼎铸造完成后,就被送到了夏朝都城。从此以后这九个王鼎就成为夏商周三朝的传国之宝,被视为是国家统一昌盛,至高无上的象征。然而如此世界级的宝贝,到了战国末年就消失的无影无踪了,那么它们去了哪里呢?

要知道,后世的很多皇帝全都费尽心思铸造了九鼎,比如武则天,宋徽宗等人,由此可见九鼎无法代替的重要意义。但由于历史太过久远,关于九鼎的下落,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九鼎在东周末年时候,已成为各路诸侯王的必争之物,比如楚庄王就曾问鼎的重量和大小,吓得周王大气不敢喘,这就是问鼎中原的来历。

另据记载,战国末期,秦武王嬴荡,率领军队来到东周洛阳,围着九鼎赞不绝口,他指着其中一个鼎说:“这是雍州鼎,是秦国的鼎,我们应该把它带回去。”而守护王鼎的官员讽刺说,“这个鼎有千斤重,谁都举不起来。”嬴荡认为自己从小就力大无穷,举个鼎还不是小菜一碟,却没想到因为举鼎而导致胫骨压断,当天晚上就伤重而亡。当然秦国自然要报这个仇,在秦朝灭了东周之后,动用大量人力把九鼎迁到了咸阳,从此不知所踪了。

还有说法是,秦始皇一统六国后,非常希望得到九鼎来彰显王权。在一次南巡途中,他动用上千名士兵在彭城泗水打捞,最后连鼎的影子都没打捞到,而为了代替九鼎的作用,他命人制作了传国玉玺。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秦始皇早就找到了九鼎,并把它作为自己的陪葬品,埋在了陵墓中,这种说法有点牵强,只能在未来打开秦始皇陵墓的那一天才能得到验证。于是九鼎的下落就成为困扰后世两千年的一个不解之谜。
周天子被赶出国都
在秦朝前,九鼎是天下的象征。但是自周灭亡之后,九鼎就不知去向了。关于九鼎的下落,大家众说纷纭。
第一种说法认为,九鼎被周天子用来陪葬或者融掉用来铸钱了。这种说法的合理性在于,兵荒马乱,鹿逐中原,人人都想做皇帝,而九鼎又是天下的象征,人人都想得到。周天子为了九鼎不落入天下人之手,将九鼎融了或者陪葬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如果周天子将九鼎用于陪葬,难免会有人盗墓将九鼎挖出。而用于铸钱,也不至于无人知晓吧。

第二种说法则是认为,秦朝灭掉周后,将九鼎运走,最后秦王将它融掉了。这样说的原因在于,相传秦武王入洛阳后,十分喜爱九鼎,用尽全身力气将其抬起,最后竟然被九鼎砸死。如果这件事是真的话,秦始皇将它融掉也是情有可原的。但是如果秦始皇真的获得九鼎,他一定会大肆渲染,以此来表示自己是实至名归的皇帝。但是他没有,所以,九鼎可能不是落入秦始皇手中。

第三种说法是认为九鼎落入了彭城泗水之中,还说秦始皇多次派人去捞也没有捞着。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跟的,毕竟如此大的鼎又怎么会到达那么远的泗水呢?这种说法只是想让刘邦称王变得名正言顺罢了。

最后一种说法是说王莽因为国库空虚将九鼎铸钱了。这种说法更为荒谬,九鼎在周灭亡时就失踪了,王莽又怎么把它拿来铸钱呢?所以这种说法其实经不起推敲。
至于九鼎的真正去向,没有人知道,它带着历史的痕迹消失在时间的长河之中。也许它还在世界的某个角落等我们的后人去发掘,去欣赏,也许它已经换成了别的模样了。
以上就是关于九鼎为什么放在洛阳,中国上古时期大禹造的九鼎是什么的全部内容,以及九鼎为什么放在洛阳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蒲公英】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35014927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