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而立之年是多少岁
而立之年指的是30岁。而立之年指的是人们可以自立的年龄,后来逐渐成为30岁的代称,人们总是会说三十而立。到了而立之年,我们也要为自己的未来做出更多的努力。
在人的一生当年,有些时间节点是相当重要的。比如经常提到的而立之年。这是很多人都比较关心的话题。
详细内容 01
而立之年,也就是30岁对人来说非常重要,这个阶段的人们开始发展自己的事业和家庭,为了美好的生活而努力奋斗。在这个时候,面对的压力也是非常大的,很多人都希望在而立之年做出一番成就来。
02
出处:
而立之年出自《论语·为政》:“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03
相关扩展:
和而立之年一起提到的还有:不惑之年(40岁),知天命(50岁),耳顺之年(60岁)。当然还有别的阶段和称呼,具体可以参考下面的图片。
04
在而立之年,需要我们明确自己的今后的目标,然后脚踏实地去实现。
05
近义词:
而立之年相近的词语有:三十而立 ,当立之年
06
反义词:
而立之年的相反的词语有:乳臭未干,年幼无知,少不更事
而立之年是多少岁
而立之年是30岁。基本内容而立之年,汉语词语解释为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应该是人格自立、学识自立事业自立的年龄。现在成为了一个人三十岁的代称用于男性。而立之年是30岁,而立之年出自孔子的《论语为政》。

而立之年的特点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男性三十岁称而立之年。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一个词语,三十而立就是出自于论语这句话,所以而立之年指的就是30岁了。
而是一个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在三十而立中承接三十,但说而立之年则无所承接。因此离开三十,把而立二字切出来单独用很牵强,不如说当立之年。
而立之年是指多少岁
而立之年指的是30岁,人们熟知的三十而立意思是到了三十岁应该能自立于人世且有所成就。实际上而立之年是古人用来表示年龄的一种称谓,此外还有弱冠之年、不惑之年、知非之年、花甲之年等称谓,分别表示20岁、40岁、50岁和60岁。
而立之年是指30岁

而立之年指的是30岁,很多人都熟知“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这句俗语,其中三十而立的意思是三十岁就能自立于人世、有所成就。

“三十而立”出自《论语·为政》中孔子所说的话,孔子认为男子三十岁就应该学有所成,同时也能在这个世界有立足之地,因此30岁也代表了需要靠自己来承担一些责任。

古人一般不用具体的数字来表示年龄,而是用与年龄相关的称为来代表。例如二十为弱冠之年、四十为不惑之年、五十为知非之年、六十为花甲之年。
而立之年是多少岁
而立之年是30岁。
一般说一个人到了而立之年,是指这个人是应该具有了独立人格、独立思想的时候。而生活中,我们也常常用这个词指一个人的自立和应该成家立业的年龄。现在成为了一个人三十岁的代称。
出自:《论语·为政》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翻译: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学有所成);四十岁能不被外界的事物所迷惑。

扩展资料:
孔子认为,随着人的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是不断提高的。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十五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阶段;五十岁到六十岁是安身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外界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则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而为一的阶段,这个阶段人的道德修养达到最高的境界。
从中可以看出,三十而立是指在学习阶段从被动接受到主观认知、获得知识了,是该学有所成的时候了,并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看法,是走向四十不惑的必经之路,也是第一阶段走向成熟的转折性标志。
以上就是关于而立之年是指多少岁,而立之年是多少岁的全部内容,以及而立之年是指多少岁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蒲公英】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35014927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